相關個股:全台(3038)、互動(6486)
FinTech最激戰〉本土業者、三大手機品牌爭霸
台灣推動行動支付服務的業者,至少有22家,今年上半年,Apple Pay、Android Pay、Samsung Pay等三大手機品牌的支付服務,更挺進台灣市場,顯見潛在商機龐大。
文 / 王妍文 攝影 / 關立衡
放眼台灣FinTech發展中,以行動支付的服務,競爭最激烈。
翻開目前台灣的行動支付服務一覽表,包括LINE Pay、Apple Pay、街口、歐付寶、悠遊卡、一卡通、t wallet+等,小小台灣至少有22家業者。
今年上半年,Apple Pay、Android Pay、Samsung Pay等三大手機品牌的支付服務,跨國揮軍而來,進一步吹響行動支付爭霸戰的號角。不管金融業、零售業、網路業、電信業,大家都想朝行動支付挺進,顯見行動支付市場潛在商機誘人。
根據IDC(國際數據資訊)預估,2017年全球行動支付交易規模將達1.09兆美元(約台幣31兆元)。在台灣,去年民間消費總額約9兆元,使用信用卡等電子貨幣消費額只有3兆元,若以金管會定下2020年電子支付比率52%的目標來計算,還有1.5兆元的衝刺空間。
不過,市場看似金光閃閃,挑戰卻不小。
一卡通總經理張修齊笑說,「哪有競爭?大家都還在沙灘上爬而已!」現實的挑戰是,如果不爬,連取得挑戰賽的機會都沒有。
「台灣的行動支付市場將進入淘汰賽,」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胡自立觀察,雖然行動支付已邁入第三年,但全台使用過行動支付的人才剛超過20%,成長緩慢,限制了業者的獲利速度,一旦有強勢品牌展開優惠戰,或在使用體驗、多元通路上取得先機,小型的行動支付業者很容易就被邊緣化。當行動支付進入門檻愈來愈高,要先發搶占市場商機,留意三大趨勢:
趨勢1〉強化體驗 黏緊消費者
最近行動支付最夯的話題,莫過於「靠臉吃飯」。指的是支付寶與中國肯德基推出的刷臉支付服務,使用時在自助點餐機上選好餐,進入支付頁面後選擇「人臉識別」,只要一∼二秒時間,再輸入與支付寶帳號綁定的手機號,確認後即可支付。整個過程不到十秒鐘,不用記密碼,連手機也不需要掏出來就完成付款。
資策會產業顧問主任周樹林分析,不論是支付寶或Apple、Google等國際大廠,都已經陸續研擬將生物辨識當做身分解碼的技術,像最新的iPhone 8已經支援臉部辨識;Samsung Pay釋出虹膜辨識API;Google也打算將臉部認證技術以加密資料存放,來當作Android Pay的解鎖鑰匙。
「以後連手機都不用帶,就能付款,」周樹林指出,當台灣行動支付業者還在為究竟該發展NFC感應,或是QRCode感應而苦惱時,支付體驗已經展現更多面貌,除了靠臉吃飯,由Chatbot(聊天機器人)延伸的語音支付、或是透過開放API導入AR、VR技術的支付方式都在發展中。
雖然台灣有很多人認為使用信用卡和使用手機,進行電子支付的差異不大,但隨著支付逐漸結合社群娛樂或人機互動,未來消費者透過手機進行的電子支付體驗,將會更勝於信用卡。
國際支付業者的優勢在善於強化體驗,造成國內業者的壓力,「沒有跟上的業者,很容易在無意間就被市場淡忘,」周樹林說。
趨勢2〉從國界到通路 支付界線模糊化
當支付寶、微 信、Apple Pay、Samsung Pay等國際大廠跨海而來,正式宣告一件事:支付範圍正在快速改變。
「行動支付的通路從『國界』劃分,變成可支援的『通路』劃分,」胡自立分析,過去認為,某項支付工具只能限定在某個國家,例如在日本只能使用日圓支付,現在這些界線已經逐步被打破。以微 信支付為例,已經搶進中國2500家星巴克,並與香港7-ELEVEn串接,用人民幣就能消費;甚至支援全球15個國家、12種外幣結算。
而深耕亞太市場的LINE Pay,則將LINE Point、會員卡、優惠券整合成可以線上、線下使用的Wallet O2O支付;甚至還與日本政府合作,在LINE上可以收到行政單位的資訊,或線上進行相關服務申請。到今年5月止,LINE Pay全球總交易金額已突破七億美元(約台幣210.7億元)。
更不用說Apple Pay、Android Pay、Samsung Pay等手機大廠,截至2017年底,將拓展達16∼20個國家。胡自立表示,擴大可用族群仍是目前本土支付業者的當務之急,尤其現在整體消費者對行動支付的接受度高,應打造付款情境。進一步刺激消費頻率與金額。
趨勢3〉數據就是戰略資源
支付如何做到差異化,答案就在數據上。
過去,金融業者賺取支付手續費盈利,一旦支付業務的利潤愈來愈低,要何以維生?
有「數位金融先知」之譽的克里斯.史金納(Chris Skinner)在《價值網》一書中提到,在未來金融裡,消費者想要與金融機構建立的是螢幕到螢幕的情境關係。
舉例來說,如果是數據系統運作,可能一天就會向想買車的A顧客推播十餘次車貸報價;但在情境關係下,金融機構會判斷何時是適合對話的時機?哪種方案,A顧客才會埋單?
情境關係的數據來源,正是各種數位生活足跡與支付行為的連結。唯有運用大數據,結合新商業模式,消費者才會真的愛上行動支付。行動支付已是國際新戰場,台灣能否搶占先機?誰有機會成為最後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