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理財三大盲點 別讓財務成為幸福缺口遠見1714



  
APP收通知

發表時間 
+發文 換稿費

0

相關個股:幸福(1108)、遠見(3040)、數字(5287)

專家觀點〉施羅德投信總裁 巫慧燕
作者:林讓均 │ 攝影:陳之俊
出處:2017年8月號《遠見雜誌》 《遠見雜誌》第374期

「台灣退休族財務不及格,不意外!」長期觀察國人退休型態的施羅德投信總裁巫慧燕表示,隨著台灣快速邁向超高齡社會,「如何樂退」已是愈形迫切的全民課題。

其中,財務規劃就是提升「退休準備IQ」的一大關鍵。

從今年度「台灣退休幸福指數調查」中,巫慧燕發現國人有三大理財盲點。


避免依賴、導正觀念、正視問題

首先,是「過度依賴」。
調查顯示,約有1/3的退休族,完全依賴政府/制度(例如勞保、勞退)與家人的經濟支援,沒有自己的儲蓄、投資與兼差所得。

「這些人有較高機會陷入老後貧窮的風險,」她指出,尤其是「女性」較高比率依賴配偶與子女;而「年紀愈大者」因為醫療花費愈高,其財務自由度也愈低。

第二個盲點,是「理財觀念偏差,或者根本不理財」。
調查顯示約48%的退休族不理財,就算有理財,也有超過四成依賴「親友告知」,很不科學。

而每年投入的理財金額平均只約33.8萬元,但依據退休族自己的估算,平均還缺少420萬元的退休金。

若保守抓3%的年報酬率(退休投資風險不宜高,報酬也就不會太高),那麼一年投入33.8萬元理財,年報酬也不過區區一萬元。

「退休後的理財本金過少,且觀念偏差,根本無法填補退休金的缺口!」巫慧燕觀察,台灣退休族無法有效理財的原因之一,就是資產配置傾向「兩極化」:不是過於保守、將錢放銀行定存,不然就太過激進、把錢重壓在風險很高的股市。

第三,則是不願意正視財務問題,導致輕忽退休金缺口。
調查中看到退休族對財務狀況感到焦慮,表示他們在退休前並未做好妥善的規劃與試算。

她建議民眾試算退休需求。例如,以目前人均月所得約5.28萬元來算,若退休後要達到七成所得替代率(約3.7萬元),那麼若退休25年(55歲退休、80歲平均壽命),每年有3%的通膨率。以此,得出一個人需準備至少1600萬元,才能擁有一定品質的退休生活。

【計算公式:3.7萬元月開支╳12個月╳25年餘命,加計每年3%通膨率=約1600萬元 】

當然,這筆數字因人而異,因為每個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同,可以抓住三個數字來估算需求總額:「每月開支」「年通膨率」與「平均退休餘命」。

本調查中有超過三成的退休族依賴兼差或再次就業的工作所得,其實這也符合全球趨勢,全都在上演「延後退」或「重返職場」的戲碼,「政府應建置退休族重返職場的銜接機制」。

巫慧燕將老年經濟安全保障體系拆解為「三大支柱」:第一個是「法定公共年金」,包括勞工保險、公教人員保險、國民保險等;第二個是「法定職業退休金」,例如勞退新制、軍公教人員退輔制度與私校教職員工退撫儲金制度等;第三個則為「個人保障」,像是個人儲蓄、金融投資、保險與不動產等。


多元資產配置 確保固定現金流

而全球的退休改革,第一波都指向確定給付制、有財務永續之虞的第一支柱,這就包括台灣近期的年金改革。

因此,若要退休金計畫不被改革打亂,她建議,個人的退休財務規劃重心應該擺在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第二支柱部分,盡可能拉升提撥率,例如勞工可自願提撥6%薪資、加快退休金帳戶累積的速度。

而第三支柱的個人理財,並非波逐流、跟著熱錢走,而是儘早具備「人生週期」的投資策略。

她建議,可將人生粗分為四個時期,第一階段是25∼50歲,理財重點是資產的成長,可以較大比率投入股票等風險性資產。

第二階段50∼65歲,則是「退休前準備期」,主要採取多元資產配置策略,穩健追求總報酬成長,而且抵禦市場波動。可以開始考量年金險與遺產傳承。

第三階段為65∼75歲,屬「退休前期」,在降低波動度的前提下,持續活化資產,採多元資產收益策略。此時,重點在於領取固定收益。

75歲以上屬第四階段、「退休後期」,則要確保有可支應每月開支的足夠現金流、資產可抵禦通膨風險。

巫慧燕強調,老後財富的重點不在多,而是穩健永續,「別讓『財務』,成為你退休的『幸福缺口』!」

0



用財經知識拓展前瞻視野,以人文養分積累素質品味  是一種向上的涵養,也是一股前進的動力               
想看更多精彩文章請至遠見官網:www.gvm.com.tw


本主題只有一頁。
作者上一篇主題作者上一篇 作者下一篇作者下一篇主題

回上一頁回上一頁

回頁頂 回頁頂

聚財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wea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2-82287755 商城客服時間:台北週一至週五9:00~12:00、13:00~18:00 [ 聯絡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