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最後由 號子裡掃地倒茶的阿桑 於 2012/10/24 14:40:58 編輯
以下引用由 clavichord 在 2012/10/24 08:44:32 所發表的內容: 就阿桑的幾點理論來解讀,那些乾爹金主們,由於平常投資股票的錢均為閒錢,也因而他們並不會頻繁的進進出出,反之,散戶多半是用身家的錢下去玩,進出頻繁是難免的。 由此看來,想要不輸,是不是閒錢倒是其次,而是不能夠頻繁的進出股市才對。
|
|
劣者文中第一式想說的
正是市場上的長期贏家,都是用"穩定的現金流"出手
但有一點不同的是,"穩定的金流是閒錢,但閒錢未必是穩定的金流"
有人也許有一筆固定龐大的資產可供建立倉位,但這未必能勝過規模較小,但卻穩定的現金流
就像源源不斷的河水,與一個大蓄水池的分別
劣者接觸過的金主,論資產規模,未必是很驚人(台灣另有許多擁有龐大資產的隱形有錢人)
但源源不斷的穩定金流,
導致他們出手建立的部位,即使歸零也無傷
而有些擁有更龐大資產的早期主力金主或大股東,因為缺乏穩定的金流
若因為情勢不利或其他因素,很容易就滅頂
(很多大金主或大股東,都在1998年被抬出去了,因為蓄水池乾枯)
這是兩者的最大分別
所以一般人常想:"當我賺到多少資產時,就可以進場全力施展"
其實這種想法很危險(因為你那一點自認為不少的固定資產,能拼得贏許多大股東,金主群或外資投信嗎??)
若是修改為"當我建立起每個月有多少穩定的現金收益時,再進場施展",相對就比較安全
市場上比的是氣長,而不是一時的耀眼光芒
金主或大股東出手次數確實不多,"多數時候"不會頻繁進出
但因為他們的停損停利,是看"當初的進場原因是否消失",
所以有人可能會誤以為他們都不停損或是做很長,其實倒不一定
像如果他們是因為"隱藏利多"或"鎖籌碼因素"而進場,
若利多忽然爆開或是破局,或是籌碼鬆動
他們很有可能在進場的下一分鐘或隔天,就毫不留情,全部砍光,變臉之快,會快到讓你不敢相信
若利多或籌碼沒有變化,
他們即便跌翻天,放個好幾年,也一張都不會出,慢到讓你會懷疑他是不是老人痴呆,忘記有這個部位了
像劣者曾聽過有主力,與金主,法人協議鎖單退價差後(法人那次可退價差15%,金主退10%),
本來協議好是鎖一個月,結果主力隔天就變臉開始大砍股票,你能奈他何??
因許多大股東或金主,進出場並不是以"價格"為考量,而是以"進場原因"有無變化為主
而散戶卻常用價格做衡量,以為主力成本應該是多少多少,進場成本大概是多少多少
實在是弄錯方向了
而散戶若是用"身家"去建立部位,哪怕有再高超的技術或經驗
不論是作再短或是持有時間跟他們一樣長,
有沒有頻繁進出,都一樣容易輸個精光
所以大股東或金主群不是不停損,
也不是一定持有部位很長,不會頻繁進出
這是一般人容易誤解的地方
以上是劣者一點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