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個股:鴻華先進-創(2258)、鴻海(2317)
曾被郭台銘喊出「不到200不退休」的鴻海,在2024年受惠AI浪潮,股價一度衝上234.5元寫下歷史新高。但不到一年,卻面臨川普對等關稅、匯率逆風與AI高基期壓力,2025年4月最低跌至112.5元,重挫逾52%、形同腰斬,令不少散戶膽怯。
如今,鴻海股價逐步回升至150元以上,悄悄收復8成跌幅,甚至填補4月的股災缺口。雖然股價逐步上揚,但股東人數卻自4月18日的歷史高點開始回落,截至5月9日短短不到一個月內減少約1.9萬人,顯示部分投資人選擇在反彈過程中獲利出場。若提前下車的投資人抱股不賣,以4月18日收盤價135.5元計算,可多賺1.7萬元。
從基本面來看,鴻海4月營收報出6,414億元,月增16.16%、年增25.54%,雙雙創下同期歷史新高。其中,AI伺服器GB200出貨成長是最大動能。據摩根士丹利報告,鴻海4月GB200出貨達1,000櫃,是台廠中最猛的一家,法人預估其Q2出貨將維持月增態勢,穩居全球供應鏈主力地位。
新台幣自年初至今急升近9%,法人估第二季匯損恐達10~12億元,影響EPS約0.7~0.8元,全年獲利預估由13.03元下修至11.32元。尤其在iPhone出貨持平、PC市場低迷下,雲端智能產品成為支撐全年營運的唯一亮點。
鴻海持續經營電動車布局。日前與日本三菱汽車簽署MOU,將由旗下鴻華先進設計、台灣裕隆三義廠製造,首款右駕電動車預計2026年下半年進軍紐澳市場。這不僅是鴻海首度取得傳統車廠委託設計案,更代表其CDMS(委託設計暨製造服務)模式首度實踐,有望開啟出海新局。
技術面上,法人提醒可觀察兩大進場時機。鴻海過去六年幾乎都在除權息前1~2個月上演一波上漲,2024年更大漲40%。每當股價跌破「月K線」時,往往是相對低點,具備中期承接價值。
儘管川普關稅、台幣升值仍是壓力,但AI伺服器動能延續、電動車海外落地、CDMS模式發酵,加上本週法說會及COMPUTEX話題推升市場期待,鴻海股價有機會挑戰160元壓力區。是否能翻轉「腰斬股」命運、重返法人聚光燈,將是下半年觀察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