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最後由 ak168 於 2023/04/30 20:12:26 編輯
當結構型債券造成2008年金融海嘯後,G20加強對衍生商品的監管,除了逐步降低市場槓桿應用及提高商品透明度之外,也強化了金融機構對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風險控管。
強化監理使得銀行過去十年在投資商品選擇上轉趨保守,加大將客戶存款及銀行自有資金投入長天期債券市場的比重以獲得更多的風險溢酬,然而也是由於銀行間轉趨保守的投資選擇,使得大多數銀行在美國政府2023年出乎意料地暴力升息下減計資產,且使流動性失靈。當銀行賣出虧損相對較少的短天期債券以換取更多流動性資金的同時,殖利率倒掛已經透露出端倪,美國近一年最嚴重的殖利率倒掛出現在2023年3月,而在美國5%基準利率可能至少維持到年底的前提下,我認為矽谷、簽章、瑞信、第一共和銀行還只是風險的開端。
2008年金融海嘯產生的債務缺口相當龐大,QE的手段只是將負債從”美國銀行業”移轉到”美國中央銀行”,,銀行虧損轉換為美國政府債,並不是消失了。
美國高額債務需要透過增加國際貿易收入來解決,但美國政府年度貿易赤字破兆加上利息支出也接近1兆美元,使得美國在債務黑洞中越陷越深。
民主制度下的連任壓力,使每一屆新任總統都必須要在任內追求短期表現,在這樣的前提下川普與拜登一上任都必須劍走偏鋒,沒有辦法思考或解決太長遠的問題。自從歐巴馬下台留下一堆負債後,接連的兩位總統都受到安倍晉三與黑田東彥的武士道精神影響,一是覺得自己肯定是拯國家救經濟問題的英雄,二是期望舉更多債來解決債務問題。因此舉債、舉債、再舉債被奉為圭臬,連續兩屆美國總統用六年的時間(只佔美國歷史的2%)使美國債務從18兆暴增到31兆美元。
我在上個月提過矽谷銀行及瑞士信貸的破產只是開始不是結束,透過特殊國際清算機制及貼現窗口只是讓流動性壓力大的銀行多喘幾天,並不是解決整體金融問題。據幾位知情人士透露,FDIC會在周一金融市場開盤前接管並出售陷入困境的第一共和銀行,JPM、PNC、BOA都是潛在買家,周一財報公布第一共和銀行第一季被擠兌了1,045億美元(總存款的41%)讓市場感染恐慌情緒,從資產排名40的簽章銀行、排名38的瑞士信貸、排名30的矽谷銀行紛紛出現問題後,排名21的第一共和銀行也撐不下去了,投資人的恐慌已經威脅到前20大銀行的營運,美國政府及聯準會必須採取動作,只靠放寬貸款條件未必能減緩內部恐慌,加上
美國升息尾部,各國資金回流、
前兩大債券持有國拋售美債(中日一年內合計4000億美元)、
美國兩黨債務上限沒有共識
財政赤字越來越恐怖
下周四晚間的聯準會利率決議可以看看聯準會對目前局勢的態度,是繼續安撫市場還是會有政策態度方面的轉彎。面對鄰近市場趨勢轉折點,投資朋友應該多撥一些時間觀察國際總經市場的變化,總經影響央行決策,央行決策影響金融機構及專業投資人,而大趨勢的多與空多在金融機構及專業投資人的一念之間,大家都多留點心,以免轉彎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