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不一定用買的
投資加密貨幣有兩個管道:一是直接在交易所買賣加密貨幣,賺取價差;二是當「礦工」,自組礦機或租雲端設備挖加密貨幣。
在交易所還沒普遍前,挖礦是取得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主要方式。原始設計是,運用參與在區塊鏈網絡裡的所有電腦投入電力和計算資源,維持區塊鏈總帳,參與者的酬勞就是比特幣。由於這種機制類似淘金,因此被叫做「挖礦」,並以「礦工」形容參與者。
加密挖礦產業化
比特幣挖礦最初階段,只需要個人電腦就能挖的人人挖礦時代。隨著挖礦成本急升、收益銳減,個人挖礦門檻越來越高。因此分散的礦工變成聚集的礦池、礦廠,挖礦已成為專業、規模化實體產業。
個人礦工風險升
個人參與挖礦需要購買、架設礦機,並且需運行和維護後才能獲取數位幣,每個環節都有風險。
而市面上礦機多為期貨銷售,下單之後可能要較長一段時間後才能拿到礦機。除了需要投入資金成本,還要付出時間成本。
拿到礦機後,接著要找到礦場託管,並洽談電費和託管費,要是遇到斷電等不可抗力因素,或者礦機損壞,需要承擔損失,維修礦機。
雲端算力挖礦
雲端算力的出現大大降低個人挖礦的門檻,投資人和出租雲端算力平台購買算力合約,就可以參與挖礦並定期獲得數位幣。
至於前面提及的礦機運作、維護等硬體設備的麻煩事,全部都交由雲端算力平台處理,投資人無需再承擔硬體風險。
在成本方面,對個人投資人、小資族也相當有利。例如在Bitcoinwin購買一份最小單位的算力合約, 1TH/天的7天期合約所需要支付的成本是0.57715USDT。截至截稿日,每TH可在1天產出0.00000421枚BTC,7天下來可獲得0.00002947枚,換算成USDT約為0.6,7天報酬率約3.9%。但如果之後BTC上漲來到3萬元,報酬率也會隨之提升至約5.3%。屬於成本與風險皆固定,但報酬可倍增的一種投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