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基金本身目的在於應付"非理性跌勢",其中命題在過往
跌勢與指數一向是一致,惟如今碰上, "產業結構性"的改變,例如
工業4.0/數位轉型/中美貿易戰掀起的非中產能與訂單議題,致現階段非理性跌勢
並不源自於權值股,而權值股的非理性跌勢,若有,近期反而與"etf及期權"有高度相關
,換而言之,萬一若大跌去救指數,必然在道德面上有高度爭議
另外,誠如"十個經濟學家會有十一種意見"這則話法,背後其實是"索羅斯"所言的反射作用,
即"社會科學"在互動或相互作用後,反而產生另種新問題......例如備而不用的"國安基金",反而助漲了etf及期權交易(從結果回推)
再者,在一個指數創新高的階段,各種跌勢本身就不會造成傷害,僅是少賺或多賺問題,而國安基金因擔心"一個未對市場產生作用的各變數",長期備而不用在此,似乎也是掉入走向"政治化決策"的自我設限困境,白話講,你擔心的事反而不是變數了,也讓你不用進場,那當然就是撤了呀'否則,市場沒有自我調整,失衡就更嚴重
國安基金10月決策決定要退場,在政治面有高度難度,但訂個若多久未進場就自動退場並公告,也不失為一個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