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提到以指數為標的的、被動的程式化投資..
其實,真正的程式化交易都包含了一種可能性。
以世界上最早的程式化交易——哈奇計劃Harch Plan Method為例:該程式是以一藍子股票為對象,類似指數;一周做一次考察;如果週漲幅達到5%以上,就全部買進;週跌幅超過5 %,就全部賣出。這裡的5%漲跌幅就包含了一種可能性:週漲幅超過5%,意味著漲勢可能開始了;週跌幅超過5%,意味著跌勢可能開始了。他用這種方法,在54年的投資生涯中,從10萬美元起步,滾到近1500萬美元。
與此相仿的是連續4新高買入、連續4新低賣出。它同樣包含了一種可能性:股價連續4天創新高,意味著漲勢可能開始了;股價連續4天創新低,意味著跌勢可能開始了。
總之,一切程式化交易,不管是買漲還是買跌,都包含著對後市的一種預期、一種可能性、一種概率,而不是一種簡單盲目的策略。
即便是這種跌1%買進的簡單盲目策略,如果我們給它一些限制條件,比如:在400天均線以下開始,跌幅超過1%且股價創新低,就買進。我們的收益就會極大地提高,因為對絕大多數循環週期而言,400天均線以下都可歸為低位區。在低位區,股價每創一個新低,見底的可能性就增加一分。
但這依然不算是好的程式化買跌策略。比之更好的是買進的價格,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見底條件、見底可能。比如說,相對強弱指數(RSI),本就是我們常用的、反映超買超賣的指標,其本身到達20以下就具有一定的見底機率,如果再把這個結合進去,那投資績效就會進一步提高。
今天的股市困境是長期負效應累積的結果,但相應的投資困境則會長期存在。指數化、程式化——看著指數買ETF,可能是大多數散戶將主動投資困境變為被動投資坦途的最佳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