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提到系統測試,想起前段日子看到一篇《一個神奇的“買跌”公式》,覺得它對我們超越投資困境是有一定借鑒意義的。
文章以滬深300指數為標的,統計了這樣一組數據:每當指數單日跌幅超過-1%時,買入相應的指數1000元,長期紀律性地執行這一操作,那麼,自2010年1月4日開始到現在,總收益為23.83%,而同期滬深300指數只上漲2.88%,有明顯的超額收益。
如果從歷史最高點——2007年10月16日滬綜指6124點開始,同樣是每逢市場單日跌幅超-1%的時候買入1000元。那麼,同期滬深300指數大跌38.11%,而該策略的總收益是24.45%,超額收益更加明顯。
如果期間還進行“停利”操作——在2015年的高點賣出鎖定收益,則無論絕對收益還是相對超額收益會好得驚人:自2010年1月開始的絕對收益是139%,從2007年6月15日開始的絕對收益是121%。而同期滬深300指數的變動分別為50.91%和-9.22%。
這樣的收益能令人滿意嗎?老實說,並不能令人滿意,相對於成功的主動投資來說,只能說是差強人意,但它的統計意義是非常正面的——
一是股市是可以賺錢的;
二是建立在買跌基礎上的,以指數為標的的、被動的程式化投資是可以超越大盤獲得超過平均收益的收益。